曲水流觴源于中國古代一種叫做修禊的習俗。“修禊”也可稱為“祓禊”。“祓”,是除掉的意思;“禊”,是清潔的意思。也就是指在農歷三月三上巳節當天,大家都要到河邊水濱去沐浴洗滌,舉行消災求吉儀式。對于上巳節,現代人一般都比較陌生,但是在古代,上巳節是一個人們很重要的節日。這個節日與王羲之,與蘭亭曲水流觴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。
東晉永和九年,就是公元353年,農歷的三月初三,王羲之邀請了共41位名人雅士,如東山再起的謝安,一代文宗孫綽等,在曲水邊行修禊之禮,大家就列坐在曲水兩邊,“觴”的意思是東晉時的一種酒杯,他們在酒杯里倒上一點酒讓它從曲水上游緩緩漂下來,如果漂到誰面前停住了,誰就要飲酒作詩,作不出的則要罰酒三觥。這次活動總共作成了37首詩,大家匯集成冊稱之為《蘭亭集》,推薦主人王羲之為這本《蘭亭集》寫一篇序,王羲之欣然答應下來,趁著酒興,用鼠須筆和蠶繭紙一氣呵成《蘭亭集序》,后人稱為“天下第一行書”,也稱之為書文并茂的千古絕唱,所以蘭亭成為了書法圣地。
|